English

工业化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1998-04-03 来源:光明日报 谢地 程岩 我有话说

针对国际上关于“21世纪中国粮食缺口将会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说法,我国政府领导人曾指出,中国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会养活得越来越好。如何实现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尚未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只能加快;另一方面,工业化的推进又势必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实现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目标的关键是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经过近五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评价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人均收入、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可以大体上判断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一方面由于资源配置向工业倾斜,农业增长趋于滞缓,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食物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农业面临着需求压力。因此,我国政府在1994年5月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优先领域。

我国是在十分脆弱的基础上开始工业化的。1978年以前,由于城乡分割,工业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尚未产生现实威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正在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工业化的加快和“无工不富”的诱惑,使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转移。这使得刚刚有所恢复的农业由于投入不足而更加脆弱。我国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农业生产波动,实际上是农业投入不足的反映。

第二,耕地减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受到威胁。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特别是可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每年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原因,导致大量耕地和草场资源被“蚕食”,再加上工业用地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第三,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增加了在有限耕地上谋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我国虽然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但干旱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地表水与地下水被过量开采和使用,工农争水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在污染水资源,使农业灌溉用水质量下降。

对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农业份额的下降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如果把1952年算作我国工业化的开端,从1952年到1996年,我国农业产值在GNP与GDP中的份额也一直呈缓慢的下降趋势。农业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农业对国民经济成长的贡献在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以及就业人数的减少,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决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改变或降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农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做出了巨大的产品贡献、资本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和劳动贡献。在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农业除了上述贡献外,还将为加快工业化提供安全保障,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为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全球有限经济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权利的争夺。工业革命以后,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工业产业及科技的竞争。粮食的保障水平涉及一国的经济安全。只要吃饭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我国在工业及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就可以进退自如,可攻可守,而这一目标显然首先要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以保障。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由于工业加快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发达国家(地区)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的提出了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有的正在试行“自然农业”与“生物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以减轻农业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有的加大对农业科技及政策方面的扶持,鼓励自然有机型的农业,等等。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似乎也可以归入可持续农业范畴。

不论是当今世界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还是我国传统的、带有明显可持续特征的农业生产经验,基本上是局限于农业部门本身来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以其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侧重于从农业本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有条件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已不具备当年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化时所面临的资源条件与国际贸易条件。除了本国工业发展在现实地与农业争夺资源、破坏农业生产条件外,发达国家把有污染的、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相当程度上对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也缺乏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从农业内部着手,不能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只当作纯粹的农业技术问题来处理,还必须从农业经济制度创新、在农业外部构筑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特别是选择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化的途径等方面做出努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农户规模小,农民自组织能力差,农业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能力弱。同时,现阶段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能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形成。这两个因素必然使资源配置机制按着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挥作用,即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与资本)从农业中流出而不是流入。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的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首先,应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为农户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其次,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中的现有组织资源(社区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等),推动农户联合或农业企业集团的出现,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优化;第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其本质则是农村工业化问题,是下一步乡镇工业主导方向选择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因此,乡镇工业的发展应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适用技术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方向,使农村工业化主要是“内生”的,而不是“嵌入”的。

鉴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来就是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进一步工业化的途径选择对能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首先,挖掘现有城市工业的潜力,不再盲目扩大城市工业的“领地”,少搞铺摊子式的工业建设,以减少对耕地的“蚕食”,并控制对农业资源污染的扩大。作为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决定在1997年冻结非农业用地审批,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调整大中小企业的关系,把非农产品加工类的乡镇工业引入社会化大生产,改变过去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城市工业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趋同的状况,既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也可以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三,按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的次序实施综合、协调的工业产业政策,一方面促进全国工业的集约增长,同时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够充足的空间;既提高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可能增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